“活下去”是建筑民企当前的第一任务

栏目:专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3-11-23 作者: 李福和 来源: 建筑前沿 浏览量: 284
分享到:

编者按:11月9日李福和先生应邀参加山东建筑业协会、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等联合举办的《山东省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》并做演讲,为方便朋友们了解其观点,我们对其演讲做了文字整理,供大家参考,文字略有删节,且经其本人确认。题目是编者所加,原演讲标题为“韧性生存,砥砺前行”。


各位领导、各位朋友:

上午好,感谢山东协会的邀请,有机会来跟大家来探讨建筑企业在当下如何生存。

跟各位探讨三个方面:

第一,如何看当下的大势、看行业的底层逻辑。看清楚当下的建筑业、看清楚背后的底层逻辑,就有可能知道明年、后年甚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。

第二,如何寻找企业的生存逻辑。有些领导谈到现在地方企业被央企压着,民营企业被国企压着,央国企会不会一直压着地方企业、民营企业,央国企会一直强势下去吗?

第三,如何看未来。建筑行业10年前就开始谈转型升级,10来年过去了,转型转到哪去了?升级又升成什么样?央企国企资源非常多,资金成本很低,人才也比较有优势(至少在建筑行业有优势),转型能转成什么样?中建在做基础设施,中铁、铁建、中交也开始做房建,最后大家好像业务都差不多。将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做?

1.jpg

看大势:行业的底层逻辑 

第一个底层逻辑,建筑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。回头看,建筑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,是因为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,中国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,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。过去,建筑行业里流传一种说法,经济不好,国家会用投资推动建筑业发展,而经济好了,我们又有钱来发展建筑业。似乎无论经济好不好,建筑业都不会差。

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。也许在三五个月、一年内看,这逻辑是对的,从五年八年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就不对了。从世界范围看,建筑业遵循这个规律:经济发展好、建筑业市场就会好,经济发展不好,建筑业市场也不会好。经济发达国家,即使过了城镇化高峰,建筑业在经济中依然占有很高的地位;经济落后国家、发展不快的国家,建筑业就起不来。比如美国建筑业一直不错,占GDP的比重很少低于4%,是很大的市场,而非洲有哪个国家建筑业市场很大、发展很好的吗?所以各位,中国建筑业到底有没有未来,长期就看中国经济好不好。如果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信心,那么对建筑业的发展也应该有信心,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不好,建筑业就很难有未来。

第二个底层逻辑,建筑业与投资相关,我称为“被动行业”,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。很多人说建筑业是支柱产业,所以要发展建筑业。我认为逻辑不通,建筑业的发展,不是原因,它是结果;同样,是不是支柱不是原因,是结果,建筑业只是投资物化的产物。

来看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。前几年的投资大致分布是:基础设施大概占22%,房地产占22%,制造业大概占31%,全部加起来75%。为什么今天建筑业日子难过?是这三个行业的投资逻辑已经循环不了。政府为什么搞基础设施?基础设施好了可以发展经济,进而促进税收增长,还可以卖地增加地方财政,现在好像循环不了。房地产商为什么建房子?因为市场有需求,房子建好卖掉后可以赚钱,现在这个循环也不通了。我们制造业的情况,大家也有感受。

建筑业是投资物化的行业,投资变化了,行业市场自然也会变化。

第三,就是对行业中长期趋势的看法。过去5年我这几个观点一直没变,就是行业处于顶峰、细分市场分化、业务模式更加复杂、管制思路市场化、垄断竞争和市场竞争并存,竞争日益复杂。

第四,短期的变化。我总结为三个方面,第一是政策对建筑业的市场影响越来越大,市场的政策化趋势明显;第二是资金在经营中的权重越来越大,也就是要拿钱去接活;第三就是企业体制在信用中间的权重越来越大。我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样,但感觉这样的状况对建筑业的发展不是好事。

(李福和先生关于建筑业中长期和短期发展趋势的详细观点可点击《建筑业还有没有未来》

2.jpg

做反思:企业的生存逻辑

攀成德从2017年开始,每年年底会邀请业内的管理者共同探讨来年行业的发展态势。从主题的变化,可以看到我们企业的生存是越来越难。

3.jpg

那么具体来看,我们建筑业和大多数建筑企业现在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
思考1:政府信用与疫情后政府收支困难

一个是政府没钱。2022年31个省市收入11万亿,支出22.3万亿,大概空11.5万亿,收入少支出多,自给率并不是特别高;虽然有中央转移支付,但地方的财政状况还是不好,政府项目支付并不理想,给企业带来困难,这也是为什么中央现在特别重视地方政府债务,特别重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拖欠问题。

4.jpg

建筑企业包括央企在内,现金流都很困难。我们统计了八大建筑央企近五年的经营净现金流情况,应该说大多数企业日子都不是太好过。如果企业现金流长期不好,未来的持续发展挑战是很大的。

5.jpg


思考2:房地产行业爆雷

部分房地产企业爆雷,房地产开发商没钱,我们都看到了,一些建筑企业也体会到了。看未来,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个行业会如何,房地产企业将来会不会有钱?如果会有钱,他们的钱从哪里来?如果不可能再有钱了,作为下游企业,我们会如何,又该怎么办?

思考3:建筑企业的“羊群效应”

我常听到民营企业有这样的调侃:央企太厉害,把工程做到村里去了,像拉网渔船,不给民企、中小企业留一点生存空间。

我们认真分析一下,央企在做什么呢?中建在努力转型基础设施,中铁、中交等之前以基建业务为主也在做不少房屋建筑,省级建工集团的业务结构也跟央企差不多,大家业务都趋同了。

社会、企业和人的进步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水平的横向进步,另一种是垂直的进步。大型建筑企业过去10年攻城略地,进步不少,我以为80%-90%是水平进步,10%-20%是垂直进步,转型都相互转到别人的领域里面去了,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业务同质化。

再往前走,大家怎么办?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中国建筑业会发生什么?能发生什么?我们大致可以推测,那就是市场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,拿项目价格越来越低,相反履约的资源端成本会越来越高,两端不断挤压,导致大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,最终会不会达到充分竞争的终极平衡,大家都是零利润?

这是全行业都在面对的情况,也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,目前企业生存的逻辑不是正常的逻辑,不改变就会进一步恶化。

6.jpg

看未来:逆境中砥砺前行

我知道,在今天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很难给企业提出什么好的建议。

行业顺势的时候,有个好的决策,可能赚100;行业不好的时候,一个好决策,可能是少亏10。在今天,大家决策一定要用心,错误决策效用会放大,正确的决策可能作用并不大。

攀成德研发院做了个新签合同的统计,大家可以看看。

7.jpg

表格中的九大建筑央企,加上新签合同额500亿以上的19家地方国企,2022年新签合同额市场占有率接近50%。如果再加上其他非建筑主业的央企、500亿以下的地方国企、混改的企业,合计差不多能占到65%,这些数据跟各位的体验是否一致,大家可以探讨,我也问过很多行业人士的感觉,跟我们统计的数据大差不差。

今天在座的大多数是民企领导,从上面的数据看,会觉得国企坚不可摧,事实是这样吗?

其实国企也很难,比如前面说到的同质化趋势、资源效率低、体制和变革的制约等;民企的资源和能力比不上国企,就会更难。西部一个省建筑业协会,今年8月做企业生存状况的调研,总结当下建筑业的生存状况为“八难”:揽活难、结算难、回款难、融资难、用工难、盈利难、维权难、升级难。

这八难并没有夸张,也不用我再演绎了,面对当下,我有几个建议:

第一个建议,坚持简单。

简单方可灵动,简单方可精准,简单方可锐利,简单方可复制,简单方有信任。这是一位老朋友的总结,我觉得很好,就是企业的组织、管理体系、薪酬激励体系、企业文化,用人策略等,都要坚持简单,坚持高效率。建筑业经历几十年高速发展,规模大了,业务(项目)复杂了,挑战很大,但管理还是不能复杂。

第二个建议,持续建设组织能力。

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急不得、停不得。行业下行,企业抗不抗压、有没有能力,很容易看清楚,“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”;想要持续经营和发展下去,这个时候,反而可以很好地反思。

今天的问题,原因在昨天,比如肚子大的人不是因为昨天晚上吃了肥肉、喝了酒,而是因为过去5年、8年一直在吃肉、喝酒;同样,有人练出肌肉线条,也不是昨天晚上去了健身房,而是去年、前年一直在运动。企业组织能力的建设也是如此,我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其次,持续地做才是最重要的。

第三个建议,把“活下去”当作当前的第一任务。

建筑企业赚快钱和大钱的时候本来不多,即使有,也是在高峰的时候;现在不容易,不要太在乎企业赚多少钱,活下去是第一要务。怎么做呢?我的建议是:可以牺牲利润率,保持利润总额;可以牺牲利润,保持现金流;可以减小规模,保护生态关系;可以减少人员,保护好团队。有很多企业降薪的传闻,我一直认为不要降薪,或者尽可能少降薪,但可以考虑裁员,为什么呢?降薪尤其是幅度比较大的降薪,会导致优秀人员流失,大大降低组织的能力,相反,裁员则是裁减低绩效的员工,哪个对企业有利?大家一想就清楚。

时间有限,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,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,让我们共同努力、向前一步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