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结构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、漏浆。
2)混凝土离析,浇筑部位缺浆,振捣半径过大或漏振。
3)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.5倍,振捣棒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/2,振捣应插入下层砼不得少于50㎜。
2、结构空洞、露筋
2)混凝土振捣不均匀,拆模过早,混凝土表面拉伤。
2)拆模时间应根据3天或7天的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,防止过早拆模,拆模砼强度要求应达到规范主控项目规定。
3、混凝土夹渣
2)施工缝处理不当。
防治措施:
1)梁、板中的杂物采用人工清理然后用水冲洗至柱内根部,柱或墙根部模板必须开清渣口。
2)施工缝是砼接触处,应先将施工缝处的残留的松散砼凿掉,冲洗干净,保持湿润,然后将同标号的水泥浆刷面再浇筑砼。
4、混凝土板面不平整、开裂
3)模板支撑未支承在坚硬的基土上,垫板支承面不足,浇筑砼时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。
3)模板、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,支撑应支承在坚实的基土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,支撑应有锁脚杆、水平杆及剪刀撑,使支撑形成整体。
5、混凝土出现表面裂缝
3)混凝土水灰比过大,模板过于干燥。
防治措施:
1)在气温高、温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下施工,砼浇筑后,应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;
2)配制混凝土时,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种类及用量,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,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要振捣密实,以减少收缩量,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;
原因:
1)砼浇筑后没有找平压光;
2)砼没有达到强度就安排人员操作或运料;
3)模板支撑不牢固;
4)施工放线偏差;
防治措施:
1)依据施工措施进行施工;
2)支设的模板需有足够的刚度及强度;
3)浇筑前复核施工放线;